“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明天,社会的未来,希望你们能时刻预防犯罪,奋发向上,以健康的人生去迎接美好的明天。”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云滨社区举办的一场会议上,杭州市公安局钱塘区分局白杨派出所副所长王坤、民警黎舒卫和余铁城一道参加活动,就反诈内容向高校师生进行宣传。正如电视剧《三叉戟》中的老警察一样,他们也在为守护校园平安,日以继夜的努力着,无怨无悔的付出着青春与心血。
平安校园的守护者
王坤:三叉戟中的“热水袋”
微黑的国字脸,浓眉,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挺拔的身材,阳光的笑容里透出爽朗与淳朴,这是白杨派出所副所长,49岁的王坤给人的第一印象。由于从小在苏北地区长大,祖籍是东北人,再加上此前多年从军,他养成了踏实肯干、热情真诚的性格。借用王坤的话来说,他就像是冬天里的热水袋,一直保持恒温状态,带给群众温暖。
正如电视剧里陈建斌演的崔铁军那样,尽管比另外两名成员的年纪轻,王坤却一直在团队中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采访中,他不止一次表示,团队成员之间极为默契,只要递个眼神,就会明白对方的想法,这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自负责高校安保工作以来,王坤更是将崔铁军的“执著”发挥到了极致,一直带领着团队成员向前跑着,不断适应着瞬息万变的形式,想尽办法守护着校园安定。
和分局其他派出所不同,白杨派出所虽仅有6万余名常住人口,但同时也拥有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高教园区,共14所高校,23万余名师生齐聚于此。
比照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年轻学子虽精力旺盛、勇于创新、对未知领域充满孜孜不倦的求知欲。与此同时,由于社会阅历有限,却也存在着容易轻信他人、遇到问题易冲动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王坤从接手高校安保工作的第一天起,他便一直带着团队积极的查原因想办法,尝试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每当新学期开学,各高校都会举办“安全大讲堂”活动和“开学第一课”,通过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的安全主题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尽管平时工作繁忙,每每这时,王坤总会受邀以主讲人的身份出现,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围绕政治安全、治安安全、消防安全等内容,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详实的案例进行讲解,在提高高校学子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的将安全的种子播撒到每个人的心里。
不仅如此,王坤也在所领导的支持下,与云滨社区联合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八所辖区内高校打造了“以清廉正青春,以青春蕴成长”为主题的“青莲营.高校青年学子清廉教育基地”,通过不定期举行反诈宣传、带领大学生义警对辖区商铺进行群防群治巡逻等活动,为‘清风廉洁’的校园和社区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此外,在他的积极促进下,白杨派出所还相继推出了“青牛直通车”、“校警驿站”等警校联动服务,围绕高校师生需求,随时随地提供服务,营造更加文明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氛围。
当被问“工作这么辛苦,有时会不会感到累时”,王坤笑眯眯地回答道:
“《三叉戟》里不是有这样一句台词,我干了二十多年的警察,还真有点忘了,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么个苦差事。后来我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了,当警察是我的理想啊。一个人只要是在为理想打拼,那么即使再累再苦,内心也是充实的。”
黎舒卫:三叉戟中的“秤砣”
和王坤一样,53岁的黎舒卫也曾经当过兵。也或许正是由于以往的历练,他举手投足间尽显干练,说话不仅速度快,声音也高,一看就是性情中人,还真的有几分《三叉戟》中徐国柱勇毅果敢的风采,当真应了那句老话:秤砣虽小,可压千斤。
事实上,这个“秤砣”的工作也属实重要,从2013年担任社区民警,黎舒卫的工作阵地就在高校,到如今已过去了12年。这些年虽然发生了很多事情,但在他用心的处置下,最后全部得以解决。也正是因为这样,所里的同事全都怀着钦佩的心情唤其“黎叔”。
由于区内高校全部在白杨派出所辖区集中,平时工作量极大。为了方便管理,所里经过研究决定划片负责。其中,黎舒卫负责的是包括浙江传媒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六所高校在内的“西区”。为了及时了解情况,随时解决问题,除了每天所里召开例会,其余时间他几乎都在高校,给安全保卫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行反诈等安全知识宣传,和遇到困难的师生谈心、帮助其解决问题,终日忙得不可开交。
而也正是因为日复一日的与师生打交道,黎舒卫渐渐总结出了“做学生工作时要和声细语的说话、千万不能发火和使用责备式的语言。在解决问题时要顾全大局,多从对方角度出发找原因。做事要尽力而为,遇到事情要挺身而出、勇往无前”的工作法则,事实证明,这法子确实有效,就算对方正在气头上,在接收到“友好”的信息后,头脑也会渐渐冷静,从而进一步敞开心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发挥网络安保功能,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中。
日前,张同学去下沙理工大学万人体育场打篮球时,将挎包放在体育场边的草坪上,谁知,正当他来了一个潇洒的投球后,忽然被人拍了一下肩膀。张同学这才知道刚刚就在自己打球的时候,包居然被人偷走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贼还没有走出校门就被抓住了,完美实现了成功抓捕。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得益于一个名为“高校保卫”的微信群,在这个群里不仅有14所高校的安保人员,还汇集了派出所便衣和视频组警力,而该群的群主,正是身为组织者的黎舒卫。
据黎舒卫介绍,该群是在2014年初建立的,随着专业人员逐渐增多,现在已经从原来的“警务宣传防范群”成为了高教园区专门用来治安防范、打击犯罪的专业微信群,在安全保卫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被问到“三叉戟”成员们会不会“团队作战”时,黎舒卫表示,团队是一个整体,为了更好地取长补短,三人除了经常会利用吃饭和休息时间凑在一起交流工作心得,针对问题彼此出主意。当然,有时遇到棘手难题时,三人也会并肩作战,取长补短,一道将任务完成好。
“就像是电视剧《三叉戟》里演的那样,王所负责平衡,我负责打先锋,铁城负责调和,各有分工,相互协作,一道将工作做好。”说到这里,他的脸上难掩笑意。
余铁城:三叉戟中的“创可贴”
作为“三叉戟”团队中的另外一名成员,51岁的余铁城性格虽不像电视剧中的潘江海那样外向,却以才能和胆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样是军人出身的他,在日常工作中退伍不褪色,以实际行动将“创新”与“踏实”表现得淋漓尽致。
余铁城负责的是包括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高校在内的“东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也在不断“进化”,手段五花八门,方式层出不穷,防不胜防,使人们一不小心就掉入骗子精心编织的“陷阱”当中,伤人伤钱又伤心。
怎样才能够突破传统方式的局限,从根源上遏制案件发生,更好地保护大学生的钱袋子?围绕着这个问题,他充分发挥“创可贴”的作用,在王坤副所长的带领下,余铁城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并努力寻找着解决方法。
在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之后,最终,在“三叉戟”团队的积极推动下,派出所与高校创建反诈联盟。并通过沟通讨论,共同推出了专门针对反诈宣传设置的多功能微信小程序“青牛反诈码”。和传统微信群不同,该程序除了定期向高校师生推送反诈动态和相关案例。还以“移动题库”的方式让学生在上面答题,以线上公共课的形式让其修学分。如果问题全部回答正确,还会获得一定奖励。
据余铁城介绍,学生在登陆“青牛联盟”小程序后,需要先回答10道反诈题目,系统将根据回答的具体情况相应生成“红码”、“黄码”及绿码。如果三天不答题,绿码会自动转为黄码,七天不答题则成为红码,到时又要再次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反诈码。
据了解,随着不断推广,如今“青牛联盟”小程序已经成为了各高校大一新生的安全入门课程,每当新生入校时,学校就会通过公众号进行宣传,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各种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活动。
面对所取得的成绩,余铁城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他表示,接下来将尝试把“购物”活动与“反诈宣传”相结合,让更多高校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反诈宣传,营造浓厚的校园反诈氛围,共同筑起反诈宣传墙。
“有困难找三叉戟。”随着三位社区民警的不断努力,如今钱塘公安“三叉戟”团队越来越深入人心,早已成为高校师生的贴心人。
眼下,“三叉戟”团队的成员再次投入到紧张的高校安保工作中。他们将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一点一滴的付出,继续用心护航高校平安稳定,用心守护学生健康成长。(供稿单位:杭州市公安局钱塘区分局)
[编辑: 本报责编]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推荐图文
热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