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网讯 (通讯员 杨春雷) “我得晾一下鞋子,被露水打湿了。”阿龙说道。
“行,我们停下来歇会儿吧,不然等会儿还要走很长的路呢。”我曾经体验过鞋子进水的滋味,那是真的不好受。
早早去农户家里更换明白板的我们坐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阿龙把作训鞋脱下晾在一旁。我低头看了看那双作训鞋,上面粘着些小小的碎花瓣,花瓣上还夹杂着些许泥土,轻轻地捏起一片,透过早晨的阳光,我竟觉得它是那么的可爱,跟了我们一路的它,仿佛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朋友。就在我正看得出神的时候,阿龙从书包里掏出了一张奖状:“咱们村脱贫了,这是发给你的奖状。”他笑着说到,看着这张写着自己名字的奖状,满满的激动与欣慰难以言表。
来驻村工作队已有2年多了,和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三个前辈,我们都有着双重身份——监狱人民警察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我们都默契十足地带来了同一双鞋——黑底、黑背、黑鞋带,它就是监狱人民警察的专属作训鞋。曾经,我们穿着它走队列、打擒敌拳,练警棍盾牌。如今,在这场脱贫战役里,它被赋予了更加神圣的使命。
分散的人家
雨天的道路
初来乍到的我和许许多多新驻村的扶贫干部一样,有一种“剑还未佩妥,转身便是江湖”的无奈和茫然,如何暂时放下对家人的思念快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如何与村里的老百姓进行交谈从而获得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每家每户的情况,熟悉每条路通向哪里……似乎问题还很多,扶贫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没有太多的时间彷徨和疑惑,第二天天还未亮,驻村书记便带着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三名队员出发了,雨后的道路有些泥泞,挂钩户人家有些分散,好在我们的脚上都穿着那双专属作训鞋,它的轻便和防滑让我们免去了一些不舒适。而它,就这样见证着我们的每一步路。
入户走访
不知走了多久,来到了一户人家,为了让我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前辈们鼓励我前去敲门问候。我小心地敲敲门,见一位叔叔正朝我走来:“叔,您好,不好意思打扰一下。”“你好,你好,工作队的吧?快进来。”叔叔热情地请我进屋。
心里有些纳闷——第一次来,叔叔怎么知道是驻村队的?
“叔,您认识我呀?怎么知道我是工作队的呢?”
只见叔叔笑着说:“小伙子,我虽然不认识你,但我认识你的鞋子,你是普洱监狱的吧,你们单位来的都穿这个鞋,快坐快坐,我给你烫壶茶”。
“谢谢叔,您太客气了,不用忙活了,我还有几个同事,我让他们进来吧。”
“快去快去,快让他们进来坐下休息一会儿。”
叔叔的热情成为了我慢慢融入这片土地的起点,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模糊的画面——一年又一年,不同面孔的队员,走了无数遍村子,让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记住了这样一双鞋,更留住了他们送去的温暖和爱。
那天,回到村委会已是晚上11点,不知道走了多少公里,只清楚地记得每户人家对我们的热情,只清楚地记得那天我走了四万步,是微信运动的榜首,只清楚地记得我们每个人的作训鞋都沾满了泥却没有力气及时冲洗了,因为我们还未吃晚饭,但是我却没有听到一声抱怨。
渐渐地,我对这个曾经陌生的小村庄熟悉了起来,和朋友聊天时,我总习惯把它称之为“我们村”,这是一个坐落在景东县无量山边的小山村,它的名字“曼等”始于傣语,寓意是有水的地方,然而这个名字似乎只是一个愿景,由于处在半山腰,雨天一来整个村子似乎快被从山顶泄下的雨水冲成浆糊,走到哪里都是泥巴,雨水无法贮存,村里长期缺水,泥巴淤塞,沟渠不通。排水沟的修建迫在眉睫。除了日常的入户走访,趁着雨季还没有来,曼等村排水工程的修建成为驻村工作队员的重要任务之一。驻村第一书记立即向村委会汇报情况,召集了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二三十号人迅速投入排水工程的修建。
“工期有点赶,可能在雨季以前干不完”。
“而且来的基本上都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最近正是种烟的时候,耽误到农活了,这该怎么办?”竣哥和阿龙对书记说道。
“那咱们今晚加个班吧,把这周剩下的业务都做了,明天都一起去干吧。”
“对了,穿着作训鞋去。”书记补充道。
“好!”竣哥和阿龙应道。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傍晚在办公室里的这段对话,刚来没多久,我就和三位队员一起补充到了施工队里,作训鞋成了施工鞋。我曾经怎么都想不到,一个学应用心理学的人今天也学起了工程知识,并且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必须现学现用。
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施工面积的大小来估算水泥、碎石、细沙的用料比例。全村13个村民小组,201户常住户的主房排水沟渠、庭院地坪,在两个月内全部完工,我第一次遍访全村,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这双作训鞋被水泥包裹,被太阳晒干,几个轮回下来,硬化的水泥浸入到它的身体里,露出一层水泥疙瘩,再也洗不去。
我曾听过一句话:“要判断一个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你只要看看他的鞋子就行”。这双鞋子,有时被雨水露水打湿,晒干就还能穿;有时会挂着几个调皮苍耳的种子,摘掉就没事;有时会落上一些路途中的灰,拍拍也就干净了。五年来,那些个穿着有黑底、黑背、黑鞋带作训鞋的监狱人民警察,扎根在这个小山村里,当清晨的阳光撒向大地,这双鞋子就带他们出发,星辰启明的傍晚,也是这双鞋子带着他们归来。两千个日夜的坚守,他们换来了什么?
原住房
修缮后
原住房
新建房
2015年曼等村人居年收入不足2500元,村民们住在破旧不堪的土房里,有的孩子上不起学,有的孤寡老人吃不上饭,有的人家喝不上干净的水,有的村民生了病就已经做好了放弃医治的准备.......
如今,5年过去了,曼等村的历史翻过了厚重的一页。人均年收入12000余元,所有村民都住在了安全稳固的住房里,适龄儿童辍学率为零,孤寡老人也能解决温饱,自来水管架到了每一家每一户,医保百分之百全覆盖,大病报销率百分之百,“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落实;引进了烟草、蚕桑、咖啡、巨菌草种植,扩大生态猪、肉牛、黑山羊养殖,“乡村振兴”的基础在进一步夯实。
从阿龙手中接过这张弥足珍贵的奖状,沉甸甸的,再看看晒在大石板一旁的作训鞋,倍感踏实、安心。普洱监狱17名驻村干部2000多个日夜的坚守,换来了曼等村的今天。2020年5月17日,普洱市景东县经过国家第三方考核,正式退出贫困序列,曼等村再也不是贫困村,这个寄托村民美好愿景的山村真的成为了愿景中的模样。泥土路走成了康庄道,瓦房变成了平顶楼。我庆幸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穿着作训鞋,用坚守换来更多人的幸福与快乐,陪着这个小山村一天天变得更美更好。
“鞋应该快干了,我们出发吧。”阿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