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新征程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

队伍教育整顿丨北京三中院举办“我为群众办实事” 实践活动新闻通报会暨线上法院开放日

2021-11-30 来源: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的重要标尺,更是人民群众对首都政法工作的热切期待。北京三中院高度重视“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将其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队伍教育整顿全过程,于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制定了“我为群众办实事”10项举措,于9月18日发布了队伍教育整顿期间持续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2项任务清单,现已全部落地,完成率达100%。

  11月30日下午,北京三中院召开新闻通报会暨线上法院开放日,通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整体工作情况及具体成果成效,中央及北京媒体记者、社区代表、高校学生代表通过线上参加通报会。

  通报会上,三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辛尚民从三个方面通报了三中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整体工作情况:北京三中院压实主体责任,严守为民办事“进度表”,确保“办实事”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通过举办法院开放日、新闻通报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代表意见建议,确保“办实事”工作精准发力;制定“办实事”工作清单并主动作为,持续推出便民利民新举措,构建起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同步开展的工作格局,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互促互进,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北京三中院还聚焦群众需求,细化项目落实“施工图”,全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着重做好涉民生领域司法保障、多元化解纠纷、便民司法服务等方面工作。建立出具“离婚证明书”机制等家事纠纷四项便民机制,力争解决当事人在户口登记、就业等情况下使用离婚判决容易泄露隐私的问题,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案外关怀;推出医疗纠纷三项便民机制,充分发挥预防医疗纠纷、化解医患矛盾、保障患者权益的作用。持续用好“行政争议化解组合拳”,深入开展以“中级法院主导,基层法院主体,市司法局主角,行政机关主力”的化解行政争议工作;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地解决。不断完善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升级立案咨询热线服务,优化立案材料线上指引,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一站式办理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文书模板下载等诉讼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三中院坚持抓源治本,用好教育整顿“助力器”,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实现常态长效、常做常新。持续推出更多便民利民新举措,制定、完善《“接诉即答”“接单即办”联系法官工作规范》等规范制度,认真落实“工单回访”督查督办,深入开展“接诉即办”源头治理,健全优化信访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坚持能动司法,抓好《司法建议工作管理办法》制度落实,着力提升司法建议质量,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宣传站、服务站、连心站“三站”建设为抓手,形成“法官工作室”经常性运行机制,在现有3个工作室的基础上探索建立4个新领域、新行业“法官工作室”,更好地实现司法精准服务。贯彻落实党建引领机制,依托“‘法·治’双报到”特色党建品牌,不断探索创新普法教育形式内容,菜单式推进“法律十进”活动,实现普法宣传“零距离”。

  三中院政治部副主任、组宣处处长顾华通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具体成果成效。

立足审执主业,聚焦权益保护“根本点”,在保民安、增民利上下实功

建立家事纠纷四项便民机制,将法、理、情融合地更加紧密。

  最大限度地化解家事案件当事人的矛盾冲突,力争解决当事人在户口登记、就业等情况下使用离婚判决容易泄露隐私的问题,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案外关怀。

疏通医疗纠纷“堵点”,便民机制保障更加有力。

  推出医疗纠纷三项便民机制,充分发挥预防医疗纠纷、化解医患矛盾、保障患者权益的作用,截至目前已督促完成医疗机构自动履行案件34件,合计履行款项1300余万元。

落实暂予监外执行“三项机制”,认定监外执行更加科学。

  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病情鉴定制度、相关专家对病情进行论证制度、三方会商制度并进一步健全完善,确保认定程序公正透明、评价结论合法合规。

破解评估处置难题,执行案件办理更加高效。

  多渠道宣传司法评估费用保险机制,并在执行案件办理中向有需要的当事人积极说明。三中院已有首例执行案件适用该机制,申请执行人仅缴纳约千元的保险费,即成功推动了原本需预交3.2万余元的司法评估工作,案件执行获得突破性进展。

推动良序善治,聚焦诉源治理“关键点”,在纾民愁、解民忧上务实效

持续用好文书说理、协调和解、司法建议等“行政争议化解组合拳”。

  三中院于2021年9月举办首届“行政争议化解与法治政府建设”论坛,不断加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及应诉规范化建设。庭前随案发送出庭应诉函,大力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2021年以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92次,力争促成行政争议案结事了。向行政机关发送司法建议5篇,积极前往行政机关授课10余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的发生。

认真落实“转督访处”一站式联系法官工作机制,确保诉讼群众诉求件件有答复。

  制定三中院《“接诉即答”“接单即办”联系法官工作规范》,建立“双接”联系法官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每月一题”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工单办理质效。截至11月29日,接收各渠道工单共8398条,全部在规定期限内办结并及时进行回访;群众的回访满意率从7月份的89.16%提升至94.5%,经“转督访处”机制跟进处理后的满意率从7月份的90.39%提升至96.3%,跟进处理效果充分显现。

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始终把群众诉求放在第一位。

  加强信访办理反馈,截至11月中旬,市高院转派的政法民生热线办结率100%、自收信件答复率100%(无法取得联系的来信人除外)。健全完善信访情况通报工作机制,编发信访月报及专报、政法民声热线办理情况报告,定期召开信访工作例会,分析总结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诉求,制定相关工作方案。2021年以来,前往信访群众所在地走访调查10余次,积极协调矛盾纠纷。

延伸审判职能,聚焦司法服务“着力点”,在暖民心、惠民生上出实招

及时发出司法建议,提升司法为民能动性。

  从个案审判中挖掘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积极推动问题解决,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年以来,共发送司法建议103份,收到积极回函66份,助力长效机制建设,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落实便民利民举措,增强人民群众满足感。

  在立案窗口增设电子版立案材料清单及10类16个诉讼文书模板下载服务,不断完善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升级立案咨询热线服务,为当事人提供邮寄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多种选择,有效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提升工作效率的“多赢”效果。进一步完善“巡回审判”工作机制,将法庭开在群众的“家门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切实减轻群众诉累。

加强“法官工作室”建设,提高司法服务精准度。

  以宣传站、服务站、连心站“三站”建设为抓手,持续用好现有“法官工作室”,精准灌溉司法资源;探索建立4个新领域、新行业“法官工作室”,积极为“两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服务。其中,三中院行政庭“法官工作室”自成立以来,通过以案释法向社区群众讲授法律知识,宣讲受众2000余人次,化解诉前纠纷近10次,解答社区群众法律咨询130余次,将矛盾纠纷吸附化解在基层和诉前的主阵地。

深入推进“法律十进”,多元化开展普法、培训。

  着力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021年以来,组织干警为学校、社区、企业等近30个单位开展菜单式“法律十进”活动,累计组织普法宣讲60余次,现场聆听人数万余人次。推进培训资源共享,举办“司睿讲坛”民法典专题培训、“专家示范庭”活动,邀请人大代表、北京市法院在线观摩。创新利用“两微一端”等官方新媒体平台,2021年以来,同步直播全部10场新闻通报(发布)会,开设司睿看“典”、案例微观、法眼观剧等普法栏目,发布普法类文章133篇,累计阅读量达20余万次;在新浪网发布普法网络公开课45节,联合新华社推出系列普法短视频5期,阅读量达500万余次,着力打造多元化普法阵地,实现普法宣传“零距离”。

图片

  北京三中院将持续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察实情、出实策,抓督察、促落实,紧密结合政法工作职能,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互促互进,确保取得扎实成效。

[编辑: 杨骁楠]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2021年北京市“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 暨“迎接冬奥 法治同行”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下一篇:陶建群:​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奋进新征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