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决策。
面对新常态下创新社会治理工作要求,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以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为契机,牢牢把握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实际,围绕“配强一套班子、建好一个阵地、健全一批制度、完成一批指标、总结一批经验”的“五个一”要求,以“三必访、四必清、五必到”工作法为抓手,在基层构建社会管理之网、为民服务之网、平安和谐之网。实现了第一时间掌握社情信息、第一时间了解群众诉求、第一时间解决实际问题的综治贴服务目标。
通过试点示范,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提升,进一步凝聚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强大能量,更加坚定了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如磐信念。基层党组织强,边境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治理体系健全等目标的实现,为“中国之治”贡献出了沧源的智慧与力量。
党建领航,把准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核心点”
沧源县地处边疆民族地区,边境线长150公里,有6个边境乡镇,23个抵边村。受缅北局势影响,全县边境管控、反恐怖斗争、缉枪治爆、禁毒防艾、卫生防疫、反渗透等工作形势严峻,任务十分繁重。
本次试点示范工作中,沧源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以6个边境乡23个边境村为试点,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边境村下移,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治理向前端延伸,为乡村振兴和沿边小康村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立足边境实际,沧源针对省直管部门与地方“各管一摊、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单打独斗”等弊端,及时成立了县、乡两级国门党工委,村联合党支部,国门党工委统筹海关、边防、检疫、口岸等部门,以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打破“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困局,做到边境突发事件迅速处置,沿边小康村建设、边境疫情防控等工作扎实推进,确保边疆稳定安宁、和谐发展。
县级试点中,芒卡镇白岩村马落自然村通过与境外村寨建立“友好村寨”,实施法律联学、平安联防、矛盾联调、边境联管、人才联育、文化联谊、发展联动等“七联”机制,推进沿边村寨和谐稳定,辐射带动境外毗邻地区共同发展。勐董镇永和国门新村通过讲好“开放合作”故事,以“国门党工委”为引领,促进沿边旅游、产业、口岸、贸易、边防“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目前,全县有252个基层党组织被命名为县级“规范化达标创建党支部”,达标率达95%以上,“红旗飘飘”工程、党员“边境安宁”责任区、“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与2017年同比,全县接报警数下降16%,刑事立案数下降4.27%,侵害公民人身案件数下降57.1%,“两抢一盗”案件数下降68.52%。今年上半年沧源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96.22%,在全省排第36位,在全市排名第3位;群众安全感调查的执法满意率96.46%,在全省排第18位,在临沧全市排名第1位。
团结共荣,聚焦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关键点”
沧源居住着汉、佤、傣、拉祜、彝等多个民族,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始终坚守着“佤族汉族是一家人,九老九代不丢伴”的族训,创造了“傣族让坝佤族让山”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典型案例,各民族团结和谐相处是沧源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
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发展稳定作出新贡献,沧源围绕实现以自治“内消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的目标,对能够带动产业发展,能够提升人居环境,能够发挥道德教化作用的各类自治组织和主体等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了各类组织的职能职责,初步构建了以党组织为领导、各类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各类组织左右协调联动,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主体、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的“三治结合”治理体系。
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市场化推进产业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不高、资产收益和扶持资金效益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沧源强化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的抱团发展理念,促进乡村资源得到有效集约利用,资产得到有效盘活,扶持资金得到有效使用,经营水平明显提高,群众自我协商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升。
在勐来乡勐来村大寨自然村,当地以讲好沧源“民族团结”故事,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铸牢“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念为主题,通过建立“八个共同”机制,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和“五个维护”意识深深扎根全县各族群众心中。
勐角民族乡莲花塘村金龙自然村则多措并举进一步深化广大宗教界人士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对教义教规做出符合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带动社会风气好转;建立佛寺住持列席村民小组会议机制,在推进救灾赈灾、脱贫攻坚、助学帮困等方面充分发挥寺观教堂作用,使其成为党和政府领导群众的又一有力抓手。
传承精神,抓住革命老区社会治理“活力点”
二十世纪30年代,沧源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班洪抗英事件”,这是一场以佤族人民为先锋、各民族共同参与携手抵御外辱的斗争,也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辱最终取得全胜的斗争,谱写了滇西南边陲各族儿女勇于抛头颅洒热血、携手捍卫国土完整的爱国情怀。
为不断发扬爱党爱国爱家、团结拼搏、自强不息的佤山精神,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沧源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主动作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强的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把文化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用好“红色基因”让社会治理共建在基层焕发出更强的活力。
通过对本土的红色文化、革命故事进行充分挖掘,并不断深化其内涵,依托“万名党员进党校”、驻村工作队员培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回引对象集中教育培训,在课程设置中安排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沧源发展史等内容,并通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等,讲好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等历史事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自觉抛弃陈规陋习,维护核心跟党走。
同时,沧源以打造成为全市、全省、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胜地”“生态环境教育和南滚河国家公园探秘旅游胜地”、科普教育和“双智(志)双业综合实训基地”(智力与志气、就业与创业)为目标,按照“乡村振兴理事会+企业+村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农户”的创新模式,采取“红+绿、文+旅、农+旅”的工作举措,探索走出“以三产为引领,一二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具体试点中,班老乡班搞村垌那海自然村讲好“班老回归”故事,在新时代发扬爱党、爱国、爱家精神,充分发动党员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全面筑牢边境安稳第一道防线。班洪乡班洪村大寨、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公坎村芒莱自然村在传承好红色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守土固边,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新时代“班洪抗英”以及不等不靠、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四大嫂”精神,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