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快报网 (通讯员 刘一慧)8月21日,云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系列新闻发布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专题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问,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彰显了云南省农业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是云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的“五个万亿级”产业之一。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胡波就相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立足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进行了大胆探索。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重点是发展烟糖茶胶四大特色产业,并将其培育成云南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烤烟、甘蔗、茶叶、橡胶生产基地。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重点是对全省富集的18类生物资源进行产业化综合开发,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壮大。
第三个阶段是2011至2014年,重点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
第四个阶段是2015年至今,重点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两型三化”,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工作部署,发展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重点产业,直至目前,把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明确打造为万亿级支柱产业。
二、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效
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东北大农业、江浙集约农业和京津沪都市农业一起,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之一,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突出。近些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速位于全国前茅,第一产增加值由2015年的全国第14位提升到2019年的第11位。2019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1%,比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出6个百分点,农业在全省经济发展当中的“压舱石”作用突显。
二是主要农产品保障充足。全省粮食产量在全国13个主产区之外稳居领头位置,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1位,蔗糖、茶叶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2位,生猪、肉牛存出栏居全国前10名以内,还有其他多个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2019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331亿元,农产品出口额多年位居全国第6位、西部省区第1位;今年上半年,在全国农产品出口同比下降3.8%的情况下,云南农产品出口19.1亿美元,同比逆势增长15.1%。
三是绿色发展特色鲜明。2019年底,全省获有机产品证书1023张,全国排名第6;获证组织687个,全国排名第5;获绿色食品认证企业501家,产品1746个,全国排第8位。这就是我省高原特色农业的成效。
三、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描绘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未来宏伟蓝图,到202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加工产值要达到2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3万亿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占GDP比重达到10%。到2035年,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特色农业创新发展辐射中心。实现这一目标,省农业农村厅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两型三化”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围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生猪等优势特色重点产业,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水平,深入推动“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分级推动“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打造一大批“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二是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发展清洗、干制、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初加工,引导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农产品冷藏设施、综合冷链物流集配设施,推广应用移动式冷链物流设施。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农业应用,全面改造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成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三是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农业发展组织化水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广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规模服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成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
会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戴陆园还就“云南省农科院如何发挥农业科技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一问作了简要回答:
云南省农科院作为直属省政府的唯一农业科研机构,始终发挥着全省农业科技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为全省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云南省首届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蒋志农研究员是省农科院从事水稻育种的专家,今年刚获得云南省2019年度杰出贡献奖的番兴明研究员是省农科院玉米专家,足以证明省农科院为全省的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方面所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为全省乃至全国守住外来生物入侵、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国门发挥了科技排头兵作用,无论是草地贪夜蛾、沙漠蝗、黄脊竹黄等预防预警、有效防控等方面,省农科院都是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提出应对措施;三是为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提供了品种和生产技术保障;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建设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选育出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29个,年推广应用200万亩以上,占云南省无性系良种面积90%以上。省农科院育成的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品种占云南省的70%,打破了国外品种技术长期垄断的局面;“云花”系列新标准和新技术覆盖云南省80%鲜切花种植区,并在国内主栽区及东南亚部分国家进行了规模化推广;省农科院在全国率先选育出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大麻品种,全省100%的工业大麻品种由省农科院提供,省农科院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低纬度地区工业大麻全雌性种子研发和高效制种,科企合作研发CBD提取纯化技术工艺,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工业大麻产业发展起到了独一无二的科技擎天柱作用。四是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方面发挥着农业科技合作交流领头羊的作用。2008年,省农科院牵头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GMS)”,2019年升格为国家层面的“澜沧江湄公河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组”,省农科院牵头成立了“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和包括13个国家、37家企业(单位)的“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走出去创新联盟”。
今年6月18日,陈豪书记调研省农科院时指出,要求省农科院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农业科技的历史使命,勇挑重担、勇于担当,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推进云南省从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今后省农科院将努力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科技行动,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继续发挥好农业科技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
一是“绿色食品牌”打造科技支撑行动。围绕云南8+N 产业特色新品种选育及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制;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以示范县、特色县为重点,支撑服务“一县一业”产业发展。
二是粮油安全种业支撑行动。以培育具有绿色性状、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新型粮油新品种为目标,为保障全省的粮油安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品种技术支撑。
三是云南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科技支撑行动。构筑境外有害生物入侵防控预警和防控技术体系;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农业废弃物及农村垃圾有效利用和处置技术;以在全省已经布局的50个乡村振兴科技示范点为着力点,做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工作。
四是农业走出去科技支撑行动。争取并利用好国家层面的“澜沧江湄公河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组”平台,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与境内外特色产业的结合,使省农科院牵头的“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走出去创新联盟”发挥更大作用,服务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建设好辐射中心做出新的贡献。
五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条件保障行动。统筹全院在不同生态区的基地资源,规划建设好不同生态区的农业新技术成果的展示转化基地;整合院内已经建立的国家观赏园艺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实验条件平台资源,与世界性大型企业合作,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实验室,为万亿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