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会丨关于提升青少年生命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提案——提案人:385号 廖春迎 082号 张毅

2022-01-06 北京市政协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生命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时期,然而当前青少年群体抗压能力减弱、社会责任感缺乏成为一项突出问题,疫情期间甚至出现了青少年抑郁或轻生的情况,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结合当前“双减”政策落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生命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青少年群体全面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生命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校教育认知培养力度不足。目前多数学校对青少年生命重要性认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局限于书本教育层面,未能更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个体生命的意义和对社会的价值,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生命意义和社会责任重视不够。

  二是家庭教育对认知培养缺位。当前许多家庭对青少年生命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更注重青少年课业水平、实践能力的提升,往往忽视心理能力和价值理念的塑造,也较少引导青少年思索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是青少年缺乏认知培养的正确方法。受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局限,青少年对生命意义和个人价值的认识无法全面深入。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氛围,导致部分青少年缺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正确认知方法。

  二、青少年生命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

  一是课业负担较重导致认知培养重视不够。“双减”政策落地前,青少年学生面临较重的校内校外课业负担,导致学校和家庭更多关注青少年的课业学习,往往忽视对青少年心理抗压能力、耐劳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青少年自身也缺少强化生命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动力。

  二是家庭结构因素导致认知培养环境缺乏。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在家庭成长过程中缺少多子女家庭中的互动式成长,导致抵御来自学校和社会的焦虑因素、处理人际冲突等方面的能力不足,进而导致对生命的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存在薄弱环节。

  三是劳动教育弱化导致认知培养效果不佳。劳动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引导青少年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通过动手实践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塑造自己。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有所弱化,导致部分青少年淡化了对生命和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三、提升青少年生命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一是以“双减”政策落实为契机强化认知培养。市教委等部门在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保障青少年充足的课余时间,合理开展课后服务、拓展课外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以生命认识和社会责任培养为主题的活动,更好地调动青少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强化生命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家庭和社会对于认知培养的助力。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联动培养模式。结合“二孩”“三孩”政策落实,通过家庭教育营造孝亲敬长、兄友弟恭的氛围,强化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引导青少年珍爱生命。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支持有关机构加强对青少年认知培养的教育创新,建立相关信息化平台、整合有益教育资源,供青少年长期学习使用。增强青少年生命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宣传普及,注重在学校区域、公共场所等营造青少年认识生命、探索生命意义的良好氛围。

  三是将劳动教育贯穿认知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探索践行新时代的“上山下乡”理念。由市教委牵头,市农村委、乡镇政府等配合,建立“一校一村”对接机制,充分利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农业职业院校、乡村生产场所等学农实践基地,给青少年学生提供锻炼平台,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进田间地头参加劳动,在劳动教育中感知生命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培养意志顽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热点新闻

京ICP备1900425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