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021-03-09 快报网

  法治快报网讯(通讯员 王竹萌)2021年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了工作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周强院长就治理诚信缺失、保护诚实守信进行了着力论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守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前提。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案件,其起源与其说是人为,不如说是恶意而为:例如助人为乐反被“碰瓷”、网络直播购物发现假货、签订合同后肆意悔约、民间借贷欺诈手段层出不穷……这些形形色色的因缺乏诚信而引起的案件,并非当今社会的偏隅一角,而是反映了当今经济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信用缺失和道德缺席。为了牟利,部分不良分子不惜利用人民群众与人为善的优良道德本质,不断挑战司法权威,一次又一次让好人寒了心。

  诚信的缺失还引起了虚假诉讼比例的上升,2020年,涉及虚假诉讼的判决书就高达44612篇。此外,契约精神更加缺位,如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言而有信,有约必践”的合同精神正不断被践踏。总而言之,诚信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毒瘤。

  为了弘扬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严厉打击违法失信行为,早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加大虚假诉讼的惩治力度就成为了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在《民法典》出台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就列明了“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该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的单独条款,确定了诚实守信是道德与法律的共同准则。为了打击败坏社会风气的“碰瓷”行为,2020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更是联合印发了《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就团伙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敲诈勒索行为进行了统一定位,统一了法律适用尺度,同时也就公、检、法机关如何理顺案件审理流程及机关间有机衔接案件进行了规定。这说明,党和国家坚决打击不良社会风气引起的违法犯罪,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处理方法。

  今年“两会”期间,仍然有代表及政协委员就诚信问题提出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任贤良,已连续两年将网络诚信建设写进全国两会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生龙建议,要正向激励营造诚信氛围,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依法维权。这反映出广大群众对信息化时代中的诚信规则存在迫切需求,我们需要在道德和法律的双层面更加重视诚实信用的地位。2021年是民法典颁行首年,在民法典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期盼、所仰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民法典中关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弘扬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人民法院在审判实务中要进一步合理理解和适用公序良俗,更要合理引导人民群众受到诚实信用优良道德规范的制约。只有诚信原则深入人心,市场主体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才能规范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在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中蓬勃发展。

热点新闻

京ICP备1900425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662号